跳到主要內容

頂尖名校必修的理性談判課之導讀會心得

2020/11/29的星期天下午,是Alex老師首次舉辨的談判書導讀會,導讀的書藉是由先覺出版社所出版的《頂尖名校必修的理性談判課》,這次我運氣很好的在少少名額中搶到一個。

導讀會談到的重點

會中老師講到了很多重要的談判觀念,包括了:理性談判不是講道理、何謂不理性、有限時間的合作資訊應盡量公開透明、避免犯錯(書的第一部份就是在講這個我們一直以來被教授的重要基本觀念)、用多層次的問題找出並確認對方真正的需求、框架是一種看事情的視角、覺得屬於自己的東西比較有價值的稟賦效應、不斷出價可以用來探詢對方的可能ZOPA範圍、就價格這個面向的離場點(Walk Away Point) 等於保留價值(Resvervolation Value) 等於談判最佳替代方案(BATNA)....等等,重點很多,但次我想只挑其中最打中我的部份點純個人心得。



從談判三大難題、五大困境、七大要素看德州撲克牌遊戲

這次導讀會的最後一場活動,又是老師最愛的活動之德州撲克牌,全場140人要分12組玩二回合。

第一回合12組每組抽5張牌;第二回合每組可以比第一回合多抽一張牌,但可以組的牌型比第一回合少,而不管上過多少課,上場實戰永遠能驗收自己究竟真正學會多少?而答案通常很殘酷。


用Alex老師在一談就贏某堂課所教授的談判三大難題(多對多動態不了解對手)和五大操作困境(不知如何出手、不清楚如何回應、不能掌握時間、不能創造機會、內部無法達成共識)回看這個遊戲,真的是每一點都中,而且遊戲本身和一般組織或單位內,在各有各的人馬(12個組)、籌碼(5或6張牌)、利益(每組基本的牌型和想組的牌型)和盤算(換牌的策略和團隊的運作)下,要完成自己單位的KPI(組出可以得分的牌型)的情況有沒有很像?這遊戲根本是人生寫實案例改編的嘛!

老師這次很快的就針對導讀會在部落格發表了文章,其中提到了二個關鍵的重點:

「你能夠想出與當時不同的作法嗎?哪些作法能帶來不同的結果?哪些作法又會比當時的作法更好?」
「學會在複雜的情況下做好合作這件事」

所以,如果遊戲可以重玩,用哈佛談判七要素來看的話,究竟這個活動有那些地方可以做的更好?



首先是建立關係,導讀會開始前,同組的人雖然多數算認識,但如果在導讀開始前利用短暫的時間召開小組會議,選出組長並討論等下若有活動時的小組運作方式,那在之後各項活動時,就比較不會像是在打遭遇戰一樣,我們可以做出比較順的小組合作。另外也可以合併課前任務,分配每位組員到其它各組利用課前任務與其它組嘗試建立有效的連結,同時等同分派了每位組員的情蒐負責組別。

接著是有效溝通,組內可以在小組會議時就建立Line群組,這樣當各組員散出去蒐集各組可交換的牌時,組員可以即時將蒐集到的組別與牌面資訊回傳到群組,組長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到各組可以換的牌,在資訊比較充足的情況下,就有機會看到可以交換的機會,而不是像當天那樣只能一組一組的問,花費很多時間但蒐集到很少的情報。組外的部份,直接請各組組長帶著牌到講台上集合,多對多的同時在資訊公開的情況下討論,也可以減少因為大場地和人數眾多所產生的談判外部複雜度。

檢討到這恍然大悟,沒有建立好關係和擁有有效溝通的情況下,後面的探索利益、發展選項能做的就十分有限(因為沒有情報、資訊和資源來發展選項,你就只有手上的牌但換不出去),再往下的找尋正當性標準、做出實際承諾和創造替代方案就更做不到了。僅僅二個要素沒做好就弄的全盤皆輸,也讓我認清我對七要素的認知還是有缺,原本我以為的關係與溝通方式僅是貫穿談判前中後時都要具備的要素(因為要維繫關係以進行溝通),但沒想到它們也是談判一開始的基石,難怪一談就贏設計有那麼多著重在建立關係和連結的訓練

非理性與理性

這本書的書名裏有理性談判這四個字,很明顯的在理解何謂理性談判前,我們需要先知道何謂非理性?而老師下面這張投影片給出的答案,實在有點震撼到我。



那一瞬間我終於比較了解自己為何在學習和使用理性談判架構這條路上,走的如此辛苦,因為我是個很不理性的人。

投影片上寫的,是<<談判思考的技術>>作者瀧本哲史,針對「非理性的人」做出的以下分類:


1.追求「價值上的理解和共鳴」的人:也就是通常內在有「自以為」崇高的價值或標準,而且不容易輕易為別人改變或妥協的人。


2.重視信任感的人:也就是要先有信任感才容易與人產生聯結的人。


3.拘泥於自我主張的人:只在乎做決定的人是自己,對錯反而不那麼重要的人。


4.看重自我重要程度的人:也就是容易覺得自己被輕視的人。


5.等級主義者:喜歡狗眼看人低的人,或討厭狗眼看人低的人。


6.具有動物性反應的人:


不過我想把第6點稍微修正成:


6.具有動物性反應或具有情緒創傷記憶的人:因為大腦的杏仁核可以瞬間沸騰進入戰或逃或僵狀態的人,有可能是天生如此,但也有可能是後天環境造成。


即然不理性的人那麼多種,那麼去了解理性談判的架構,又能做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來看一下書裏針對理性談判架構所給的八個處方吧!

1.評估如果無法與對手達成共識,你會怎麼做? 
2.評估對手如果無法與達成共識,對手會怎麼做? 
3.評估談判中真正的議題為何?
4.評估各個議題對你的重要性。
5.評估每個議題對你的對手的重要性。
6.評估議價區
7.評估交換的機會在哪裏
8.避免犯錯

不過這八個處方的順序,我比較喜歡調整成以下的順序:

1.評估談判中真正的議題為何?
2.評估各個議題對你的重要性。
3.評估每個議題對你的對手的重要性。
4.評估議價區
5.評估交換的機會在哪裏
6.評估如果無法與對手達成共識,你會怎麼做? 
7.評估對手如果無法與達成共識,對手會怎麼做? 
8.避免犯錯

因為總覺得沒搞清楚議題和議題對雙方的重要性之前就思考BATNA,似乎太早了一點,容易判斷錯誤。

那麼,回到之前的問題,即然我那麼容易不理性,為何還要了解理性談判的架構?

我思考很久,給出自己這樣的答案:

理性談判提供了一個框架,讓人有機會用與非理性情況下完全不同的視角看事情。當你學會和熟悉這樣的框架,你就學會一個全新的看事情角度,這個角度可以讓你比較有承載各種狗屁倒灶事情或狀況的能力,也讓你有機會在原有的衝動情緒行為路徑上,新增一個全新的岔路,當你再次遇到容易失控衝動的情況時,自己有機會也有能力從原本非理性的路徑上,轉換到理性的路徑上來,能讓自己擁有除了戰,或逃之外的第三種選擇。

自我的省思與選擇

回頭審視一談就贏高階班的課後心得給出的建議其中2點

「學會感知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能體察自己各式情緒的樣子,然後,找到處理它們,或與它們和平共處的方法。」

「談判的重點在人,當你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也能理解別人的情緒時,你就離學好談判愈來愈近。」

合併這次導讀會後的自我省思,原來最後都與選擇有關,其實理性與非理性都是自己的選擇,端看自己期望能完成什麼樣的目標,抵達什麼樣的目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當責管理與團隊領導課後心得

[當責是什麼] 上課前一直很好奇,究竟什麼是當責? 有人說:出了事我負責,這樣就是當責了嗎? 好像又不是。 上完課,終於對當責有了比較清楚的理解, 了解到負責是: 有義務採取行動或有所產出 對自己訂下承諾 有執行責任,也就是有責任確實執行被交付的任務 把事情做對 而當責是 有義務確保這些行動能夠交出成果 對別人許下承諾 有成果責任,也就是有責任交出成果 把對的事情做對 當責和負責最大的不同,在於當責是對別人許下承諾,能交出對的成果,而當責者因為對成果負責,在做事的過程中,不容易被「只做好份內的事」的思維框架住。 [破除受害者循環,建立主人翁意識] 組織裏,不良的績效與管理制度加上不當的領導,常常會讓員工陷在受害者循環裏,導致團隊績效不佳。 看到這個受害者循環,有種很熟悉的感覺,我曾經也陷入過很長的一段時間,但陷在這樣的循環裏十分的痛苦,除了賺錢養家之外,你找不到其它工作的成就感。 那要怎麼離開受害者循環? 方法就是改變自己在當責階梯上的位置,由下往上爬就可以離開受害者循環,建立主人翁意識。 從當責階梯來看會發現,當責不全然是團隊領導者才能做到的事,團隊裏的每個成員其實都可以做到當責,問題在於要如何讓 他們 知道該怎麼做,更重要的是,他們為什麼願意往上爬,成為一個當責者? 所以Alex這門課的設計,從講義的第一頁其實就看得出來,當責團隊的打造極不容易,你無法藉由空喊口號來達成,而是要藉由良好的目標設定與有效管理,打造出擁有高績效的成功團隊後,才有利於領導者塑造出一個當責的團隊。 [團隊領導的基礎與技巧] 也因為這樣,Alex整堂課花了很多時間,教授我們團隊領導的know-how。 首先上場的是 團隊領導的系統化架構(沒拍到老師漂亮的投影片,扼腕)。 原來團隊領導要從了解自己與團隊成員的需求開始,然後藉由良好的「目標設定->有效溝通->排定工作優先順序->激勵」的循環來完成任務,之後再針對任務的成果進行績效評估,比較特別的是Alex老師提到,一般的組織在成果評估後,通常針對不如預期的結果做修正(左下圖),鮮少會針對符合預期的結果找出關鍵成功因子KFS 做成典範的模型 (右下圖) ,而這是很可惜的地方,因為就如同Mta課程所學到的,能夠找出每次成功的KFS,才

【攻敵必救】復刻電影班 - 課後心得

  2023年5月6日,參加了我學談判以來第二次的電影班,這次復刻五年前一群學長姐努力讓電影班這個課程復活的那場關鍵電影班<<攻敵必救>>。五年前是小規模口碑場,而這次復刻的電影班規模更小,因為Alex老師要嘗試解決階梯教室上課會遇到的各種問題。 為什麼要參加看電影學談判? 在開始這次的電影班心得前,我想先自問自答這個問題。 第一次參加的電影班是<<寒戰>>,那時才上完思維班的我,對電影班有著滿滿的好奇。第二次參加電影班,上完一系列課程的自己,更清楚的知道電影班,其實是讓自己近距離觀察Alex老師怎麼解讀一部電影,進而優化自己的回溯與解構能力的很好機會。雖然高階班也有類似的功效,但電影班的優勢是電影本身就是完整的案例,你對案例的閱讀不會和老師有所不同,而當你拿著使用和老師相同的input產出的ouput與老師的相比對,你就會知道自己漏掉多少細節,還有可以增加多少角度解讀事情。 電影裏只出現二次與蘇格拉底有關的台詞,就讓自己知道要能找出潛藏價值,需要把細節分析到多細膩,因為我完全沒掌握到這個部份,當然也沒看出它想傳達出有關信念的這個貫穿整部電影的關鍵價值。 千萬別輕忽談判三要素中的關係管理 哈佛流的談判有三要素:本質、過程、關係。Alex老師曾說過,他在第二次參加哈佛的談判學程時,整個星期的課程都在都在談關係的重要及如何運用。關係管理為什麼那麼重要?電影「攻敵必救」一開頭沒多久就示範給我們看,不重視關係的談判者最糟的下場,其實不是無法達成協議,而是製造出自己最難應付的敵人。 一開始擁槍派大老Sanford真的很欣賞Sloane,從Sanford在會議室等Sloane時,還推演著等下見到Sloane時是要主動握手,還是要等Sloane先伸手?在見到Sloane後,提到上次相遇時想和Sloane打招呼但她那時正在備戰,並在Sloane回應那次她正在處理一個小麻煩,Sanford馬上接口說那種小事讓別人來處理就可以,所以今天他自己才會出現在這裏等等言行,都透露出Sanford有多麼重視這次的會面,還有他有多希望Sloane願意接下他的case。但他完全沒料到自己精心設計的邀約說詞,會得到Sloane完全不留情面的批評:「滿屋的老頭才會想出這種招。」 而會有這樣真心換決情的尷尬場面出現,除了Slonae本身自己成長背景的問題外,

「一談就贏:頂尖談判戰術」- 高階5班課後心得

想像一下! 某個星期一早晨 6:55 分, 你在林口國道客運的公車站等車, 準備到南京敦化路口上 9:00 的課。 你知道這路公車可以在 7:40 前就到達民權復興路口。 但當到達公車站時, 你發現往高速公路的方向大塞車, 而這個站牌並沒有任何一路公車可以讓你坐到遠在四公里外, 但已是離你最近的一個機場捷運站。 雖然整個排隊人龍已經將近有 70 人以上, 但照班表,你知道很快就應該點會有整台都是空車的區間專車出現, 而排在你之前的人數不到 10 人。 如果是你, 會選擇繼續等待, 還是放棄你現在很前面的順位, 在大太陽下趕去四公里外的捷運站? [談判思維需要內化成生活習慣] 2020 年 9 月 7 日星期一早晨 6:50 分, 我走在往公車站的路上, 因為前二天上課太累, 導致我早上爬不太起來, 因此出門時間比平常晚了些 ..... 快到公車站牌的路上, 我看到平常 6:45 分就會轉過路口車號 2666 的公車停在滿滿的都是車路口。 我繼續往前走到公車站牌, 如預期的一樣看到比平時長一點, 大概多 3~4 個人左右的排隊人潮, 雖然自己安慰自己:「今天比較晚出門,人比較多很正常。」 但心裏卻另有一個聲音:「那為什麼我還看得到 2666 的車?」 很快的從包包裏拿出「不妥協的談判」, 一邊跟自己說:「反正今天要去外訓,地點比平常要近一些不用轉車,我有書看等車不怕無聊, 而且昨天上課有一張表填不太出來,想再翻一次書找看看我究竟還可以想出什麼資源和選項出來?」 有書看真的不怕等, 但翻了好一會書, 不但沒找到答案, 車也一直都沒來, 眼前的整馬路滿滿的都是車, 而且居然幾乎都沒在前進。 看看手錶, 7 點 07 分, 再往公車會來的方向望, 五百公尺內沒看到任何一台公車。 瞬間我的腦袋閃過一連串的訊息: 1. 平常在車號 2666 之後的 9830 、 1385 等居然都沒有出現。 2. 從 6:55 到 7:07 , 12 分鐘內一台公車都沒來,但身後的排隊人潮已變成 5 倍長。 3. 我前面大概只有不到 10 位,只要來一台班表上的區間專車,我一定可以上車。 4.12 分鐘內車流卻只移動了三公尺不到,就算現在上了車,等開到交流道應該已超過 7:30 了。 於是我打給妻子, 交待她別開車, 用走的帶女兒去上學, 然後打開 google map , 檢查了一下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