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依據系統二的概念來談判,卻沒有解讀、理解與操縱系統一情緒的工具,就像是想煎歐姆蛋,但連打蛋都不會。」之《FBI談判協商術》導讀會課後心得

 # 在探索書中技巧前

2016年9月出版的《FBI談判協商術》(英文書名Never Split the Difference)是本長期盤據在Amazon的商業領導、商業談判二類暢銷排行榜第一名、Professional & Technical類別第二名的神奇談判書,但對擁有這本中文首刷版的我而言,它在Amazon的暢銷程度,卻遠不及它在2017年11月11日和2017年11月25日二天談判學習之路上給我的震撼:「明明我課前就把這本書看完二次了啊!為什麼我上思維班時,一招都用不出來呢?」


八年後仍堅持走在學好談判路上的我,現在大概可以為當年的這個疑惑給出一個答案:如果你和我一樣,成長自一個使用高壓管教方式的家庭,面對父母的權威式提問必須很快說出一個答案但又不可以說謊,那你可能就很難以自己既有的講話習慣為基礎,學會這本書上的技巧。

也許Alex老師知道,這本書人人都以為自己看得懂,然後可以看完就真的學會,但從看懂到真正學會書中提到的技巧之間,其實存在有一道即使由他帶領也不一定可以順利跨過去的高牆,所以他很猶豫要不要為這本書開導讀會。2017年2月23日Alex老師在部落格就寫過介紹這本書的文章:《FBI談判協商術》:一本真的能讓大家看完就上手的談判好書,但上完這次的導讀會再把這篇文章翻出來,導讀會上老師對這本書最新的看法,已明顯與文章不太相同。

從實戰談判思維、進階談判攻略,到頂尖談判戰術,除了如何問出好問題外,Alex老師從來不特別針對一對一的唇舌戰在課堂上專篇講解,多只是在課堂上講述他個人過往實戰細節時,或在每次課堂上同學們演練後的檢討中,不經意的點撥,倒是從部落格上眾多文章中,比較容易可以找到這個面向很仔細的舉例說明,例如看鯨鯊真能學談判?讓我們來學習一些可以運用在議價上的談判小技巧

這些各個各自獨立的技巧說明都很精彩,但對學習者如我而言,如何把這一個一個老師說明過的技巧串接起來,確不太容易。言語上的攻防過招,簡單的可以很簡單,難的卻也可以很難,因為在不同時間面對有著不同精神與情緒狀態的不同人,根本上不存在永遠適用的說話技巧,但我們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很容易只用本能反射在與人交談應對互動,即使應對的即不得體,甚至是到了一開口就惹事的程度,都還可能無法自我覺察出來。

所以過了麼多年Alex老師想藉由導讀這本書,幫我們找到一個入口,帶我們入門。雖然這塊一直是他自己知道很重要但某些原因所以沒有很想教的領域。但我想也許從1班走到28班,他也慢慢發現,真的存在一群人,不管是先天不良還是後天失調,這塊一直是某些人談判的罩門,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一段話一樣:「依據系統二的概念來談判,卻沒有解讀、理解與操縱系統一情緒的工具,就像是想煎歐姆蛋,但連打蛋都不會。」


# 學習挨一拳但避免自己用聲音揍對方好幾拳

挨一拳是作者在書的後半段,在說明議價時對方使用極端錨點時,要大家學會挨一拳的能力,不要讓自己受到極端錨點的影響,當然一談就贏課程中學習的談判前準備的諸多重要性之一,也是為了讓自己有能力挨這一拳。

但就我自己的狀況而言,我在面對談判場景的情況下,出現可能讓自己有挨一拳感覺的時間點其實是非常早的,早到可能在對方一開口說話時就會出現,有時候光聽到對方的聲音,我的某個負面情緒就會像猛獸一樣,在體能甦醒過來。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特.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的研究指出,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只有百分之七是來自你說的話,其餘的百分之九十三,也就是別人對你最主要的印象來源,是你的肢體語言和說話聲調。而我對別人肢體表情與聲音的敏感程度,其實嚴重影響我的情緒穩定性。對我而言,還不用丟出極端錨點,談判對象的配合著面部表情的聲音,其實就可以揍我一拳。

所以我深深地知道書中的作者,為什麼在提到聲音對談判的重要性時,建議盡量預設使用幽默風趣的聲音,而在需要談判時,轉換到深夜FM電台DJ的深沈溫合的聲音,並盡量別在與人談判時使用自信十足的聲音,因為若談判對手像是我這樣的類型,自信十足的聲音說不定就會不經易地揍了對方一拳而不自知,然後面對對手上湧的情緒,自己會很錯愕。

其實也不用到面對真實談判對手會這樣,我在管教小孩時也會因為聲音而吃虧。當我不經意的用自信十足的聲音表達我對孩子的要求時,吃閉門羹甚至引發親子衝突的次數,其實是遠高於我用幽默風趣的聲音的。學談判的好處之一,其實也包括能讓自己比較容易安度孩子的青春期風暴,我現在對先用幽默風趣的聲音,無效再轉深夜FM電台DJ的深沈溫合的聲音,做的比8年前的我好上非常多(其實面對隊友也是,所以學談判後,我們家裏的氣氛其實是比學之前好很多的)。

# 標籤法

「對談判專家來說,情緒是一種工具。」

「優秀的談判者有辨法精準指出對方的情緒,對自己的心情尤其瞭若指掌。一旦有辦法幫情緒貼上標籤,就有辨法談論它們。」

標籤法起手式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重點卻不只是說出對方的情緒,而是用一段文字說出引發情緒的情境,情境加上情緒,雙重的確認,雙重的保險,才能降低貼錯標籤在別人身上的風險。

標籤法我最常用在隊友身上,在我一踏入家門,看到她和女兒臉上的表情的時候。

「你看起來心情不好?」

但這種心情不好的萬用標籤,有貼等於沒貼。

「家裏的空氣怪怪的?你和女兒吵架所以心情不好?」

「媽媽臉看起來很臭,你又惹她生氣對不對?」

進家門後先花一分鐘貼標籤確認一下,可以確保自己大幅提高自己在家裏的存活率。


# 鏡像法

鏡像法的操作方式,是重覆對方的話,而且只重覆最後三個字?簡單吧!?概念很簡單,但也很不簡單,因為這個技巧至少有四個難關要先過。

第一個難關,是在對話中時用的時機。

究竟你要鏡像對方的那句話?難不成鏡像每一句吧?鏡像每一句就不用思考,但對方不會發現嗎?


女兒:「爸爸,我事情都做完了,我可以去看電視嗎?」
我:「看電視?」
女兒:「對啊!我想看電視,可以嗎?」
我:「想看電視?」
女兒:「對啊!我想看電視。」(語氣開始不耐)


這個場景,用鏡像似乎不太妙。

鏡像法的第二個難關,在於它需要良好的前置準備動作。

使用的人要先積極聆聽、慢慢來、讓聲音可以在正面風趣或低沈、輕柔、和緩、撫慰人心的深夜電台FM DJ的聲音切換,(如果是面對面接觸,也許還要加入和善的表情和友善的肢體訊號?但書裏沒有提到這點),最後才是鏡像。

為什麼要有良好的前置準備動作?

因為要先與對方進行調頻,像是調整收音機頻道一樣,頻率對了,雙方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開始能互向反射共鳴後,鏡像法才容易有效?

只是單純的鏡像,就會先前面我與女兒的狀況一下,你會不小心引發對方的怒火。

第三個難關,是鏡像後要有一個沈默時間,讓鏡像模仿自己發生效果。在鏡像的問題拋出後,你不能馬上又講下一句話,尤其不能問出封閉式問題。

這個難關真的很難,因為即使以下面作者在書中舉的例子來說明,從例子中也不容易清楚看出問題點,還有要怎麼重做比較適合。

最後個難關,是在開始鏡像前,你要思考你鏡像對方最終想達成什麼目標 ?每一次鏡像後,在對方回應之後,你接著又要做什麼?因為你總不能一直鏡像對方吧?而如果做錯了下一個動作,你的鏡像就失效了。

作者在書中就用他處理一次銀行搶犯挾持人質的事件,舉例自己不小心在鏡像中沒有適當的停頓,還接著問了錯誤的封閉式問題,踩破了自己的鏡子。

~~~~

作者:「我們手上有一輛車,這輛車登記在克里斯·瓦滋名下。」

搶犯:「這樣啊!」

作者:「瓦滋在𥚃面嗎?那是你的名字嗎?你是克里斯·瓦滋嗎?」(因為搶匪只回答『這樣啊』很難讓人鏡像下去,結果作者在這不小心問出了封閉式問題)

搶犯:「不是。」

~~~

當年初讀這本書,我就傻傻地以為:啊!好簡單,我就一直鏡像對方的回答就好,結果根本就不是那麼一回事,鏡像和鏡像之間,除了有效的停頓外,還必需適時加入適當的開放式問題,也就是書中提及的另一個技巧:校準型問題。

# 校準型問題

什麼是校準型問題,簡單的說,就是使用開放型問題,問出你真正想知道的事。

「你要出院?」

這是封閉型,對方可以簡單的說:「對」,就把對方結束了。

「你為什麼要出院 ?」

加上為什麼問題,比上一個好,但容易讓對方覺得被質疑而感覺不快,所以不會認真回答。我兒子就很不喜歡我對他問為什麼問題。他總是第一時間回答:沒有為什麼,或者:我不知道為什麼。

「你為什麼要急著出院?」

加上一個「急著」的標籤,但還是用為什麼開頭,所以不夠好。

「你那麼急著出院是為什麼?」

把為什麼問題(why),校準成是為了什麼(for what)?


# 戰術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有能力理解對方的角度,並說出自己看出的事。」
「戰術同理心是指理解另一方當下的心情與心態,而且聽出那些感受底下的東西,進而影響接下來的談判時刻。我們的注意力除了要放在眼前的情緒障礙,也要留心可以採取什麼方式達成共識。」

「戰術同理心是強化版的EQ,能從對方的觀點出發,立刻判斷出對方是為了什麼正在做眼前的事。」

戰術同理心運用在作者工作的場景,就是理解綁匪為挾持人質的原因和目的後,從對方看事情的角度,找出說服對方願意放人的施力點。

在書中這段有另外提到一段戰術同理心的建議:「各位如果希望增進自己的神經共鳴技巧可以立刻練習一下把注意力放在身邊正在講話的人,或是觀察電視上的受訪者。那個人說話的時候,想像自己就他們。想像你處於他們形容的情境,細節愈多愈好,就好像你身處現場。」

當年其實沒有讀懂這段話,但現在重讀這句話,我完全知道它在說什麼,因為這和Alex在一談就贏課程裏就一直內含(隱藏)了這樣的訓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提供上課照片,還有課堂上帶著同學看電影,表面上是用電影的片段來說明談判概念與技巧,但功能不僅只有這樣,當自己開始有能力從照片人的表情和動作讀出現場的狀況時,真實在與人對談(不限談判時),除了對方說的話,你會開始有能力接受到許多言外之意的訊號。

# 扭轉對方眼中的現實的練習:扭轉女兒眼中的現實

扭轉對方眼中現實的做法包括:

  1. 定錨對方的情緒
  2. 讓對方先出手
  3. 給一個範圍
  4. 看看有沒有無價之寶
  5. 給一個有零頭的數字
  6. 出乎意料的這送你

上課當天,我在和老師問答過程中,有提到女兒最近吵著要有手機的狀況。雖然這事到目前為止,問題算是暫時被我凍結的狀況,但在與女兒對談過程中,其實不如上課我表達的如此歡樂,有幾次還是談到不歡而散雙方氣噗噗的。所以我想在心得裏試著重做一下,看能不能在未來問題被她又解凍時,能順利扭轉女兒眼中的現實?

首先,在女兒開口問自己什麼時候才可以有手機時,定錨女兒的情緒

「看起來,你真的是很想有手機的樣子?班上同學只有你沒有一定讓你覺得很羨慕同學吧?」

然後,說一段話引導女兒先出手。

「如果爸爸怕太早讓你有手機,但你沒有能力管好自己,所以還是想讓你比照哥哥,等你上高中時才給你,但你不同意的話,你有什麼其它的好辨法嗎?」

給女兒一個範圍(但就這種談判議題,這步就比較難懂具體應該怎麼做?類似帶入多重議題讓提供對方多重選擇的概念嗎?)

「雖然我沒辨法現在就給你手機,但我可以幫你申請Line,讓你畢業前可以和好朋友互相加Line,然後你每天可以有固定時間在電腦用Line和同學聊天,你覺得這樣可以嗎?」

再來看看有沒有無價之寶?

「你也不想因為太早有手機,讓自己的近視變嚴重吧?我們現在把你的近視控制在100度內,你到了高中就不用再繼續載角膜塑型片了喔?醫師叔叔在上次回診檢查時是這樣說的,你看你現在每天為了要拆角膜塑型片都要提早起床,等高中時若可以維持在100度以內不用再繼續載,你就不用像哥哥現在這樣每天5:50就要起床喔!」

給一個有零頭的數字(但這步驟用在不是議價錢的時候,就只能截取它背後隱含的自己提出的方案是仔細評估後的結果讓對方願意接受了)

「你可以在每天正事都做完後,看是一次用10分鐘的line,或因為同學在你line他們後,也不一定會馬上回,所以也可以換成用二次,一次5分鐘。」

最後,出乎意料的這送你。

「如果你可以一直維持好我們的約定讓我放心,我可以在你國中開學時,送你一個你想要的貼圖。」

其實這樣重做,在真實的生活裏面對女兒會不會有用很難說,但有老老實實想過一次寫下來,等她又來爭取時,應該可以減少不歡而散的機率吧?


# 先能時時刻刻覺察自己溝通的習性與慣性,然後才能開始用養成一點一滴微小新習慣去改變自己的慣性

這其實是讀完這整本書,乃至要學好談判這件事對我最重要的重點。

你要能先覺察自己方方面面各個微小習慣,行為上的習慣、講話方式的習慣、用字遣詞的習慣、說話的聲音語氣的習慣、臉部表情與肢體呈現出來的習慣,然後有意識的開始在與人互動時,開始並持續使用新學習到的技巧,好讓新的技巧能成為新的習慣,目標是用新的習慣換掉舊的習慣。

其實我知道我在與人對談時殺氣都很重,兒子女兒都有說過。

其實我知道我在與人對談時殺氣都很重,兒子女兒也都有告訴過我。只有一個一個習慣慢慢置換掉,才能有效的轉化自己原本溝通的習性與慣性,這件事不會因為你讀了多少本書,上完多少堂課就會發生。讀完書上完課後,自己要能開始發現與覺察自己的習性與慣性,接著想要改變它,改變才有可能發生。

# 後記


學習談判對我來說,一直有道很高看不透的隱藏高牆存在,由其是在為自己而戰時,我很容易放棄自己。但為公司或家人而戰時,我才能順利呈現出自己真正的樣子。摸索了快八年,我漸漸覺察出背後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從小的成長環境不被允許為自己辯駁所造成,自己很容易無意識的就閉上嘴不說,時間久了,要改變這樣的慣性變的很困難。

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也陷入相同的困境,我開始改變自己的教養態度,鼓勵孩子在因為「可能」犯錯而被我教訓時,勇敢開口為自己發聲說明原因。過程想當然而的非常不順利,因為自己潛意識的黑暗面很容易被孩子開口辯駁時被引爆,然後下一秒自己的情緒就炸開在孩子身上。

但天堂沒有捷徑,只有選擇痛苦後仍堅持前行的人,才有資格抵達。

# 最後致謝

謝謝老師和師母辛苦地開了這門課,而且還給了我一個大驚喜。能在一談就贏的課堂上慶生,是多麼難得的一件事。




謝謝那天一起上課的同學,特別是同組的雪糕、柏廷、王佳和雅雯,這門課的課後心得真的很不好寫,對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當責管理與團隊領導課後心得

[當責是什麼] 上課前一直很好奇,究竟什麼是當責? 有人說:出了事我負責,這樣就是當責了嗎? 好像又不是。 上完課,終於對當責有了比較清楚的理解, 了解到負責是: 有義務採取行動或有所產出 對自己訂下承諾 有執行責任,也就是有責任確實執行被交付的任務 把事情做對 而當責是 有義務確保這些行動能夠交出成果 對別人許下承諾 有成果責任,也就是有責任交出成果 把對的事情做對 當責和負責最大的不同,在於當責是對別人許下承諾,能交出對的成果,而當責者因為對成果負責,在做事的過程中,不容易被「只做好份內的事」的思維框架住。 [破除受害者循環,建立主人翁意識] 組織裏,不良的績效與管理制度加上不當的領導,常常會讓員工陷在受害者循環裏,導致團隊績效不佳。 看到這個受害者循環,有種很熟悉的感覺,我曾經也陷入過很長的一段時間,但陷在這樣的循環裏十分的痛苦,除了賺錢養家之外,你找不到其它工作的成就感。 那要怎麼離開受害者循環? 方法就是改變自己在當責階梯上的位置,由下往上爬就可以離開受害者循環,建立主人翁意識。 從當責階梯來看會發現,當責不全然是團隊領導者才能做到的事,團隊裏的每個成員其實都可以做到當責,問題在於要如何讓 他們 知道該怎麼做,更重要的是,他們為什麼願意往上爬,成為一個當責者? 所以Alex這門課的設計,從講義的第一頁其實就看得出來,當責團隊的打造極不容易,你無法藉由空喊口號來達成,而是要藉由良好的目標設定與有效管理,打造出擁有高績效的成功團隊後,才有利於領導者塑造出一個當責的團隊。 [團隊領導的基礎與技巧] 也因為這樣,Alex整堂課花了很多時間,教授我們團隊領導的know-how。 首先上場的是 團隊領導的系統化架構(沒拍到老師漂亮的投影片,扼腕)。 原來團隊領導要從了解自己與團隊成員的需求開始,然後藉由良好的「目標設定->有效溝通->排定工作優先順序->激勵」的循環來完成任務,之後再針對任務的成果進行績效評估,比較特別的是Alex老師提到,一般的組織在成果評估後,通常針對不如預期的結果做修正(左下圖),鮮少會針對符合預期的結果找出關鍵成功因子KFS 做成典範的模型 (右下圖) ,而這是很可惜的地方,因為就如同Mta課程所學到的,能夠找出每次成功的KFS,才...

人生的四個階段、四個任務、四類挑戰。在金錢有著巨大影響力和致命吸引力的現實世界,要如何盡可能做好自己人生的每個當下的決定?一談就贏「魔球」電影班課後心得

  2024年12月7號,台北政大公企中心,電影「魔球」,一談就贏的第十場的電影班。 我不是第一次看魔球,已經忘了第一次看的時點和原因了,只記得之前Netflix還沒下架這部電影時,我自己在家有空時,會反覆地一直看,看到家中二小到後來又看見我在看這部電影時,嘴巴會不自主的發出:「吼!是要看幾次啊?都不會膩嗎?」 而我只能微笑淡淡的回應:「不會啊!」 因為有一些心理的感受,對沒經歷過或時間還沒到的人訴說,他們也無法理解。明明自己已經看過很多次的電影,但Alex老師在票選這第十場電影班的電影時,我還是把自己的一票投給了魔球。 為什麼? 因為我很好奇,Alex老師會選擇用什麼角度,來詮釋和解釋這部電影? 瀰漫在女兒歌聲中的淡淡遺憾 「Would you sing a litte for your Dad?」 電影中,美國MLB奧克蘭運動家隊的總經理Billy Beane在樂器行裏,對自己陪著來挑選吉他的女兒說。 我不意外老師會播這一段(也不意外講這段時老師聲音中短暫出現的情緒波動),雖然這段表面上和談判不太相關,但卻攸關Billy對自己內心的談判和人生諸多的淡淡遺憾,只是很多自我內心的談判,無法具像化的用影像呈現出來,但魔球的電影中,導演試著放進了很多Billy在做選擇時與自己內心的交戰場景。 如何培養做出夠好選擇的能力 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心理學意義治療與存在主義分析治療學派 (Existential Psychoanalysis)創辦人維克多·法蘭克(Victor FrankI)曾說過:「人類獨有的自由,在於面對環境時,做出選擇的能力,而這種自由不是來自於法律的保障,而是需要經歷試煉、思考與行動才可能達成的自由。」 但什麼是「做出選擇的能力」? 所以,Alex除了很快速的一一講述了這一「些些」,諸如: 跟老闆要錢的GROW原則(Goal目標、Reality現況、將Options複數型的方案轉化成機會Opportunity視角呈現、Will機會) 「問對問題,就能得到答案!」 可以用來發展不同解決方案的麥肯錫SCQA(情境Situation、障礙Compilation、問題Question、解答Answer) 提升問題解決力的四步驟(做功課、問問題、找答案、去執行) 提升分析力的6種基本思考技巧(比較:辦別同異的能力、歸類:分類資訊的能力、序列:排序的能力、依指...

MTa Level 2課後心得-學會盤點團隊戰力找出讓團隊成功的關鍵要素

[世界頂尖的INSEAD商學院和哈佛談判學程告訴我們的Soft Skill學習方式] 2019年11月2日,剛從全球首屈一指的INSEAD上課回來的Alex老師,和我們分享他上課的感想時,再次提到hard skill和soft skill的學習方法是不同的,別用學hard skill的方法來學soft skill,至少,全世界頂尖的課程諸如INSEAD和哈佛談判學程的教學方式都是類似的,也就是不會用直接告訴學生該如何一步一步的做的方法來教學,而談判和團隊運作都屬於soft skill,它們的學習方法雖然不只有一種,但期待能照著一種SOP式的方法來學習,卻肯定是最不適合的一種。 寫著心得的此刻,覺得每一種軟技能,不論是談判、銷售還是團隊領導,其實都是一種要能同時運用多種軟硬技能,並依狀況和需求排出較佳甚至最佳組合的能力。想學會這類型的soft skill,只知道是不夠的,這種軟技能需要用[知道 →理解 →練習 →檢討 →重做]的方法才可能真的學會。 [學會盤點團隊戰力找出讓團隊成功的關鍵要素] 上課一開始,Alex老師帶大家回想Level 1學到什麼的時候,提到 關鍵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s,KSF) ,而整個Level 1與Level 2的課程中,每次的演練活動結束後的檢討,也都是在找出演練活動中的KSF。 要怎麼找出KSF,老師提到找出解決問題的KSF其實就很像解數學題目,剛好昨天兒子拿了一題數學題來問我,所以我昨天很認真的用它來練習了一遍。 兒子的題目長這樣: 看到的當下,我還真是呆30秒。(小時候數學沒有很好) 那麼解這題數學題,要具備什麼東西? 顯性的現況盤點:一個1/4圓的圖形、一個長方形而且有短邊、長邊和對角線的長度。 隱性的現況盤點:1/4圓的半徑未知、有另一條對角線沒有畫出來。 需要累積的能力:數字能力、10進位的加減乘除法能力、知道什麼是邊長、知道什麼是長方形、知道什麼是對角線、知道什麼是圓形、知道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知道圓面積的計算方法、知道1/4圓面積的計算方法。 看出問題的關鍵:要看出另一條沒有畫出來的對角線,其實就是圓的半徑。 要能解出問題答案,就要能做出完整的盤點,累積需要的能力,還要具備看出問題關鍵的能力。 加上一條關鍵的對角線,就讓答案呼...